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、成事之道。为深入落实《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》,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以“问题导向”引领“调研方向”,带着“如何深化推进校地融合、助力江浦经济社会发展、高质量建成高水平开放大学”的思考,赴江北新区现场学习调研,开启了“万人看江浦、拥抱新校区”的序幕。此次调研之行有何感悟和思考?如何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实际成效?3月29日,“现代产业之行”调研组在定淮门校区16楼会议室开展学习研讨会,校党委副书记、副校长金丽霞出席会议并讲话,党委常委、人事处处长冯国刚主持会议,调研组全体人员参会讨论。
“身入”基层察实情,信心满怀向未来。“漫步在南京集成电路创新馆和华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让人振奋自豪”“三层楼的景观式食堂、更加安全舒适的学生宿舍让人眼前一亮,不禁为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点赞!”……调研组成员兴奋地分享着参观的感受,对新校区未来发展充满期待。同时,大家也意识到,机会稍纵即逝,新校区建设及相关工作必须蹄疾步稳地有序推进,丝毫不能懈怠。
“心沉”基层谋发展,校地融合谱新篇。调研组成员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现场学习体会,为“校区建在开发区、专业建在产业链”的理念落地见效积极建言献策。一是在“实”上下功夫。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开展调查研究,结合国家、社会和市场需要,认真论证学科专业发展前景,制定人才培养方案,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实用型人才。要弘扬“爱岗、荣校、敬业、奉献”的校风,把自己摆进去、把职责摆进去、把工作摆进去,把工作做细、做实、做好。二是在“融”上做文章。推动“三类教育”融合,建立资源共享平台,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互联互通,坚持教育优先发展、科技自立自强、人才引领驱动,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同时,也要注重思政元素、红色文化、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入,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。三是在“深”上巧构思。牢记“因地而设、受地支持、为地服务”的理念,找准定位,主动对接,提高供给侧能力,打造产学研平台,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,推动建立“三区联动”长效机制。通过选树先进典型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
“情至”基层聚共识,学习参观见实效。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《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》,继续组织开展“万人看江浦、拥抱新校区”专题学习调研,不断创新理论学习方式,推动调研式理论学习常态化。调研组成员结合此次调研实际,针对今后的学习调研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:按菜单式组合路线,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的路线;做好前期意见征集和后期成果转化工作,形成闭环管理;培训一批志愿者做好讲解服务工作;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,提高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等。
为进一步了解专业产业融合现状,特别邀请了2022届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邵梦达校友参加研讨会。邵梦达现就职于指南车南京智能制造培训基地,他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,同时也诚恳地指出,相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,课堂所学在广度、深度和实效性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,希望学校进一步增加选修课程数量,优化实验实训环节的设计,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,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。
金丽霞在总结讲话中强调,党中央今年的主题教育以调查研究为抓手,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迫切需要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。
她要求调研组成员以此次学习调研为契机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大兴调查研究之风,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,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、解决新问题、总结新经验、探索新规律,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应有作用,推动管理手段和理念的现代化,为办好江苏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开放大学凝聚磅礴之力。
(文:张丁月;图:刘祖宏)